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5年9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行政管理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一镇一街道”(沙家浜镇和东南街道),拥有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中国内地唯一一所世界联合学院(UWC),区域人口约21.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4万人)。近年来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称号。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亿元、增长35.9%。在最新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常熟高新区位居第62位,实现“七连进”。
——区位交通优越便捷。常熟高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中心,紧邻上海浦东、虹桥、苏南硕放三大国际机场,S20号线(昆承湖东侧)正在规划,G524苏常快速路、昆承快速路、锡太公路、青墩塘快速路等多条主干道路在辖区内交汇,常台高速公路沙家浜互通、常熟东互通、高新区互通先后通车,形成了苏州市内半小时交通圈和对沪、宁、杭等重点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形成了常熟市内古城、交通枢纽、城市商圈一刻钟交通圈,实现了区域内10分钟上高速,5分钟上快速路。
——双湖联姻交相辉映。近年来,常熟高新区积极推动以昆承湖为中心向南发展,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集团合作,推动金鸡湖和昆承湖“双湖联姻”,共同打造中新昆承湖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2023年1月,中新昆承湖园区开工建设。中新昆承湖园区规划总面积约46.4平方公里,重点构建“数字科技+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2+1”产业体系,按照“一年定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展新城”的序时开发,立足昆承湖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未来将形成“一湖两湾三轴”规划结构、“一湖十岛”空间布局,形成湖城相拥、产城相融的现代产业园区,并致力成为绿色低碳示范地、创新创业聚集地、文教产研融合地、美好生活向往地。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常熟高新区以打造汽车产业创新集群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并积极布局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现落户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企业,包括丰田、三菱、大陆汽车、西门子等3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58个项目,10家全球百强汽车供应商投资的20个项目,海力达、凯毅德、住友电装等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企业56家,在细分领域进入国内前三的丰田氢能研发、重塑科技、治臻新能源等氢能企业12家。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242.2亿元,其中规上汽车产业产值541.3亿元,占规上总产值达43.6%。
——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依托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势,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省产研院、常熟理工学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孵化产业项目450个,其中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单晶叶片项目纳入苏州实验室首批启动项目。正力新能入选全市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飞地科创中心2个(北京、上海),集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5家,高新技术企业279家,发明专利拥有量3003件,获批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各类科创载体超100万平方米。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9.1亿元,占规上产值比重58.7%,累计获评国家领军人才、省双创人才、姑苏人才、常熟领军人才612人次。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持续深化以“创新街区”为特征的空间研究,围绕产、学、医、住、购、娱、体等加速布局建设,区内拥有UWC+创新岛、中新创智岛、昆承科创港、低碳数字产业园、迈宝国际总部等高端产业载体,世界联合学院(UWC)、CWA世华学校、华师大二附中常熟实验学校、伦华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海吉亚医院、新宁医疗等高端医疗机构,日航、昆承湖凯悦、塔亚普拉等五星级酒店,金茂智慧科学城商业中心以及地标级商业综合体永旺梦乐城,沙家浜5A级旅游景区、昆承湖帆船赛、“小世界杯”足球联赛等文旅项目及赛事,城市功能更为完善,城市品质更为精致。
常熟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抓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中新昆承湖园区建设为抓手,在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谱写更高品质“江南福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打头阵、当主力、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