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欢迎您! 2025-09-28   星期日

昆承湖畔看“风口” ——常熟高新区产业创新集群的主体演进式

发布时间:2025-09-25 13:11:49

昆承湖畔,常熟高新区产业创新正集群演进。

以汽车产业创新集群为“龙头”,该区重点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布局氢能、低空制造、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

行走其间,企业主体的演进式尤显亮眼。

新能源电池向“陆海空”进军,碳纤维材料企业领航产业蓝海,光伏装备以开源耦合打造硬核技术,国产涡旋压缩机另辟赛道闯出新天地……从龙头企业到创新型企业,选准赛道、深耕赛道并抢占产业风口,不仅自身实现爆发式增长,也集聚起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生生之力。


跨越产业周期,就要比别人看得远走得早

作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常熟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深化培育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代表企业之一。

“既是常熟选择了我们,也是我们选择了常熟。”公司总经理陈继程的一句话揭开了企业与新能源赛道深度绑定的起点。

2013年,常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瞄向了汽车产业,当时还在福耀玻璃的陈继程带着团队加入了丰田在华的混动电池研发项目。2016年,陈继程离开福耀,创业的首选地便是常熟,“这里有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优质的营商环境。”更为关键的是对产业风口的判断:“电动化可能会成为汽车产业的下一个风口。”陈继程说。

2019年,正力新能成立,是专业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覆盖海陆空应用全场景的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领先企业。2021年南京总部、东莞研发中心全部迁至常熟高新区,当年正式投产,今年4月在港股上市。

从披露的半年报看,正力新能今年上半年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71.9%,其中,动力电池营收29.85亿元,同比增长81.9%;总出货量7.8GWh,同比增长99.2%,其中,乘用车出货量7.6GWh,同比增长110.8%。

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对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刻把握。

“产业创新更多关注当下,做到最高效率。”陈继程说,一条产线1.2公里长,涉及诸多设备及工艺流程,最终的电池产品品质必须一致;一台车100—200个电芯涉及4000—5000个品质管控,也要做到高度一致性。

“科技创新是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我们认为电动化终将从地面走向天空。2023年,我们发布了航空电池,成为行业首家同时获航空航天认证与适航证的企业。”陈继程说。

在正力新能,对研发的要求近乎“苛刻”。

“热失控后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且乘员舱温度小于等于60摄氏度、无烟气侵入。”这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新国标。“终端客户对我们的要求则更高:45℃环境下,电池组288小时不发生热扩散、不起火,且开发周期仅有7个月。”公司首席技术官於洪将介绍,研发团队在经过上百次的方案调整验证后,该产品于今年8月份顺利量产交付。

2024年,正力新能研发投入占比营收达10%,是行业排名前十企业中的最高水平。

而在全固态电池这条“更远的赛道”上,正力新能也看得更远。公司投入1亿多元,全力推进Ah级别全固态电池开发,50Ah以上的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加速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看得远、走得早,哪怕比别人提前两三年掌握核心工艺,也是我们跨越周期的优势。”於洪将说。


把牢行业确定性,曾经的困难是今天的“护城河”

在常熟高新区,有的企业抢占风口、积极布局下一个周期,也有的企业正身处行业蓝海,洞察并把牢行业确定性成为领航者。

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走进企业展厅,记者随手拿起一块看似很“笨重”的汽车零部件,发现它竟然比一部手机的重量还要轻。亨睿碳纤维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葛逸宏介绍,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碳纤维的密度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超过绝大多数金属4倍以上。这种“轻质高强”的独特优势,为提升车辆的加速表现、操控稳定性以及燃油经济性带来了显著帮助。同时,碳纤维还具备极高的抗拉强度与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可以进一步保障车辆安全。

“作为一种基础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全球角度看,有300亿至4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葛逸宏说。

在移动出行、航空航天、建筑工程、风力发电以及体育休闲等多个行业,碳纤维均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碳纤维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尤其是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工业领域。与此同时,对于技术创新、产能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方向发展。

十年前入局,蛰伏三年后才有了第一个实际量产项目。如今的亨睿碳纤维,是国内最早做汽车行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企业,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全年供货上百万件汽车零部件产品。而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五年前就交付了第一款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机机型。目前,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今年的营收规模同比将翻番。

亨睿碳纤维的领航,源自对确定性的认知。“十年前,我们就意识到,从国内看,汽车工业的升级,航空工业的自主,都要用的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个行业是一片蓝海。”葛逸宏说。

领航蓝海更来自对创新的坚守。目前,公司在常熟高新区拥有研发及生产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配备了领先且完备的热塑及热固性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研发人员超过30%。公司还与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化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祥宝及其研究团队等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分别建立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此外,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构建了覆盖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回收再生的完整低碳解决方案体系,采用回收碳纤维材料的绿色可循环建筑模板将大大降低行业成本,以及一系列回收碳纤维汽车零部件产品,都将对下游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碳纤维复合材料火了。面向未来,葛逸宏依旧看好这片蓝海:“这是一个高壁垒的行业,比如,建厂需要2至3年,通过汽车厂商资质要花20个月,航空认证通常要花五六年等。我们之前走过的路、经历的困难,就是今天别人不太能轻易突破的‘护城河’。这也是一种确定性。”


以创新基因为桨,技术底气才是最大的运气

在装备制造领域,深耕赛道、抢占风口,常熟高新区的企业也有着独特法门。

“做热泵时赶上国家低碳政策的实施,做冷链时又抓住俄罗斯市场机遇,企业营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文茂华,谦虚地用“运气”两字概括了公司这两年取得的成绩。

但这份“运气”,早在2011年英华特成立时就埋下了伏笔。彼时家用空调压缩机市场正陷入“低价厮杀”,不少企业靠压缩利润抢占份额,英华特核心团队果断选择了进入商用与轻商用领域——这个被艾默生、大金等外企长期垄断的赛道。面对这个对压缩机的可靠性、能效要求严苛,技术壁垒远高于家用领域的赛道,文茂华回忆,企业成立初期就明确“不卷价格、只练技术”,每年研发占比保持稳定,上市后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占比超过8%。

2017年,国家大力推进低碳转型,热泵烘干技术成为烟草、药材等行业替代传统燃煤烘干的刚需,英华特深耕的高温压缩机技术终于迎来“用武之地”。其研发的热泵烘干压缩机,冷凝温度可达85℃,远超空调压缩机50℃-60℃的常规标准。遇上河南省全面推行烟草烘干项目时,英华特两年为其提供超过4000台热泵烘干专用压缩机,“这让我们在国内热泵市场站稳了脚跟。”文茂华说,此后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持续推进,英华特的热泵烘干压缩机销量每年增长,成为国内热泵烘干领域的主流供应商。

2022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欧美企业退出俄罗斯冷冻冷藏市场。英华特研发的冷冻冷藏压缩机,能在极寒环境下稳定运行,那一年在俄罗斯的销量,直接翻了几番。

这两次运气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如果没有前五年在技术上的深耕,就算政策来了、市场火了,英华特也无法快速响应需求。

如今,英华特的研发团队数量较上市前翻了一倍,“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技术底子够厚,不管市场风向怎么变,都能闲庭信步。”文茂华说。

同样在装备制造领域,苏州宏瑞达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创新基因则体现在“内外协同”的开源模式上。“创新不仅仅是研发部的事,还要让每个员工、每个合作伙伴都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企业总经理、供应链总监赵瑞环的这句话,是宏瑞达从2021年营收2亿元到2023年突破15亿元的关键。

2022年,研发团队与供应商汇川技术交流时发现,IO模块和阀岛需分别接线,既费人工又易出错。“问题大家都看见了,那就一起攻关,最后研究出的集成阀岛,极大降低了工作量和故障率。”赵瑞环回忆,经过那次碰撞,相关团队拿到了不少的激励奖金,内部的创新积极性空前高涨。

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宏瑞达用硬核技术革新行业:全球首创的平板压层压机,让组件良品率达99.9%、效率提升30%;2022年交付150MW全球最大钙钛矿生产线,去年又完成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量产线,跨界拿下韩国汽车集装箱生产线项目……“从光伏装备到汽车制造,以创新基因为桨,我们有信心驶向更深蓝的未来。”赵瑞环说。


PPPPP - SUOXIA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