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新苗 同心启新程丨正力新能书写“零碳芯”成长华章
日前,上汽通用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首款车型——至境L7首发上市,其搭载的骐龙·超级增程电池,正是来自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看着自家技术赋能高端车型,正力新能首席产品官于哲勋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8年,于哲勋博士加入正力新能筹建团队,扛起化学体系与先进平台产品开发的重任。七年来,他从深耕技术的研发核心,成长为掌舵产品战略的骨干力量;而正力新能也从不足百人的初创企业蜕变为已有7300余名员工的港交所上市企业。他的亲历轨迹,不仅成为常熟高新区孕育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生动写照,更勾勒出区域与企业同频共振的清晰轨迹。
“当年选择落户常熟高新区,是企业经过多方研判后作出的坚定抉择。”于哲勋的话语,道出了企业选址的核心逻辑。2019年,专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研发制造的正力新能正式成立,在全国多地考察对比后,最终将发展根基扎在了常熟高新区。“高新区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了‘政策实、服务优、响应快’。”于哲勋回忆,落户初期,从企业注册的流程简化到研发项目的专项扶持,从人才引入的政策配套到生产运营的要素保障,政府的“全链条”服务让企业得以集中精力突破技术与产能瓶颈,“有难题随时对接,往往当天就能得到反馈,这种效率对初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更具吸引力的是区域成熟的产业生态。“这里聚集了丰田零部件、西门子等一批优质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配套的完整性和近距离优势,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缩短了协同周期。”于哲勋坦言,动力电池这种重制造、强协同的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是核心竞争力。而高新区“产业发达又宜居”的特质,更让员工特别有归属感。“工作之余能亲近自然,生产生活的平衡感让我们能更安心地扎根发展。”他说。
落户以来,正力新能的发展按下“加速键”,每一步都踏准了发展节奏。2019年,第一栋厂房破土动工;2021年,正力新能正式投产,实现从规划到生产的跨越;2022年,银河基地投产;2023年新能二期投产;2024年,银河基地二期开工,明年第四季度全部建成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50GWh,可满足超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应需求。
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此,正力新能累计投入超15亿元,打造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高素质、高水平研发团队。2022年,企业实验中心启用后,研发测试能力实现质的飞跃。面对低空经济热潮,正力新能前瞻布局电动飞行器电池研发,并于2023年在业内首次提出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快充的“三高一快”综合性技术指标及其设计理念。
“这四项指标在传统动力电池中往往相互制约,我们通过系统性的材料体系创新和电芯设计优化实现了协同突破。”于哲勋介绍,企业采用超高容量三元正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以双重半固态技术和热电分离结构设计确保了电池的安全性,技术水平跻身行业前列。
凭借超强的研发能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2023年,正力新能获得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内首家获此资质的动力电池企业。今年8月,公司发布了第二代“三高一快”航空动力电池,实现量产交付,并且获得了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是行业首家同时取得双证的动力电池企业,并助力中国首款双座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正式迈入批量化生产阶段。此外,公司开发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突破170Wh/kg,成为江苏省工信厅认定的唯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示范企业。当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4000项,获授权量超2600项,以年均千项的速度持续增长。2025年1—8月,企业授权专利数量位列常熟第一、江苏第三。
随着研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发展的“能级跃升”更为显著。“我们先后发布了航空电池、乾坤电池、钠离子电池、骐龙电池等多款核心产品,形成覆盖BEV、PHEV、EREV、HEV、储能、船舶、飞行器电池的全场景矩阵。”于哲勋介绍说,当前,企业已与丰田、通用、零跑、一汽、广汽、五菱、大众等国内外一线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已上升至行业第六,年营收从初创期的不足6亿元增长至超50亿元。
今年4月14日9时30分,随着港交所的钟声响起,正力新能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苏州首家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值超200亿元,实现了“技术+资本”的双轮驱动。
企业成长从来不是坦途,挑战面前的政企同心,更显珍贵。“落户5年中最大的考验,是产能扩张与项目建设的双重压力。”回忆当初的场景,于哲勋记忆犹新。2022年前后,新能二期与银河基地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然而,一方面建筑工人跨区域调配衔接不畅,设备供应商调试团队进场流程复杂,项目推进面临阻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正持续增长,产能缺口迫在眉睫。“每延迟一天投产,就意味着错失一批订单,甚至可能影响与核心客户的合作信任。”关键时刻,常熟高新区的精准帮扶如同“及时雨”,瞬间浇灭了企业的焦灼与忐忑。“高新区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协调小组,主动对接跨区域资源,为施工人员和技术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解决进场衔接、临时食宿等实际问题。”于哲勋动容地说,那段时间,政府工作人员全程跟进项目进度、协调各类难题,确保工厂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最终,项目提前竣工投产,及时化解了产能危机。那一刻,于哲勋真切感受到,“政企同心”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力。
“上市只是新起点,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覆盖陆海空应用全场景的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领先企业。”谈及未来,于哲勋说,正力新能将持续聚焦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核心主业,加快智能化产能建设,以“一颗电芯串联零碳世界”的愿景,推进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区域新能源产业的“链主”企业,正力新能更期待与常熟高新区深化协同。“目前,我们的核心材料供应商不少来自外地,期待高新区能进一步加大上下游企业引进力度,完善产业生态布局,形成‘材料—电芯—系统—回收’的全链条集群效应。”于哲勋说,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市场优势,把航空级安全标准下放到车用电池领域,持续输出“常熟制造”的高品质产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为常熟新能源产业发展全新格局贡献力量。
从初创萌芽到资本市场新锐,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创新者,正力新能的成长史,是与常熟高新区合作共生的生动注脚。
这份共生,藏在厂房拔地而起的变迁里,映在技术突破的捷报中,更写在政企同心的协作间。在政企同心、链群共兴的合力下,这片产业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创新成果,书写新时代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